从3月22日公布首批获受理的科创板申报企业名单至今,短短半个月时间,截至4月6日,上交所受理企业总数已达50家,其中有9家已被问询。同时,部分申报公司“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”等问题也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。
作为申报企业,上市审核中应该关注哪些财务规范问题?
导师观点李雪梅:“科创板”上市审核中关注的财务规范问题
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亏损的企业
首先是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亏损的企业,这些企业也是可以上科创板的。利用股改的机会,把累计亏损填平,这是一个争议了N年的问题。2018年底的时候,证监会确定了这件事,就是法律上是可以,但是必须再等36个月。对于高速成长的企业,36个月会发生很多变化,于是科创板给放开了。
但是,它还是要求做一系列的解释说明,包括为什么现在还没有盈利,还有那么大的累计亏损,理由得让监管者听起来非常合理。而且,还要充分的阐述还没有盈利对企业的影响,对现金流、业务拓展、人才吸引的影响等等。
大家可能觉得累计亏损只是一个负债表的数字,但是它影响的是企业上市以后不能向股东分红,有些企业有几十亿的亏损,可能几十年之后才能给投资者分红,这样要有一个充分的风险提示,其实是要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预期。
关于研发投入
研发投入是科创板五个上市条件中标准二的一个指标,其实研发投入并不是一个会计的语言,在会计准则里只有无形资产资本化,虽然研发费用资本化也提到了,但是并没有对研发费用的定义。现在既然作为上市指标,监管机构就会高度重视这个数字。尤其是用标准二去上市的企业,就要研发费用支出的范围是不是合理合规的,有什么样的内控来追踪研发支出。
开发支出资本化
跟研发相关的问题就是开发支出资本化,这也是科创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。如果大家回顾A股过去三五年的IPO,几乎没有开发支出资本化的,其实是证监会审核的门槛非常高。这个高也不是没有理由的,因为开发支出资本化本身门槛就高,从会计准则的角度,他要满足这一系列的条件才可以资本化。
在实务过程中有两个最具挑战,就是在研发的过程中,如果想资本化就要证明技术和商业的可行性。但是,这两都是非常难证明的,而且如果只是内部证据,拿不出外部证据,想过监管机构非常有挑战。过去这几年,证监会在把握的尺度里没有资本化,个别有资本化的也是比如说医药。
即便证明了技术可行性,还要证明商业可行性,技术研发出来了,能拿诺贝尔奖,但是市场上有没有人愿意买你的技术?所以能不能卖给市场也是挑战。
关于企业收入
收入也是重中之重,你如果想了解一家企业,几十个数据先哪一个?大多数人都是先收入,5000万收入和5亿收入、50亿收入的企业,大家眼光一定不一样,这是其一。其二,收入是最反映一个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数据,所以也是监管最重的数据。当然,收入要先是真的还是假的,如果是假的就别了,所以他还要各种维度的去理解确实是真的。
监管机构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,一是财务造假,如果这个市场拍板以后,短期之内就出现财务造假的企业被揪出来,监管的压力巨大。二是股价巨大的波动,去年香港上市的企业很多跌破发行价,在成熟市场这就是一个调整过程。科创企业投资人在初期对他的认知没有那么清楚,随着企业发展他们也在不断的调整,当然这也跟背后的很多机制有关系。但是在国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对外又会释放一个非常负面的号。
另外,科创板企业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总额,互联网行业是典型的企业。花100块去网约车,网约车公司得给司机钱,还有平台的费用,还有经常发红包等等,那么它到底能确认多少钱的收入?要把整个商业逻辑分析清楚以后,再结合合同,合同里这几方各自的权利义务都是什么,这间公司的客户是谁,搞清楚以后,就清楚收入应该怎么确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