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网站首页
  • 股票知识
  • 股票公式
  • 散户炒股
  • 问答百科
  • 缠中说禅
  • 概念股
  • 【股票入门基础知识】京沪高铁股票值得买吗 京沪高铁投资价值分析

    发布时间: 2020-01-10 09:15 首页:股票一点通>股票知识>股票入门> 阅读()

    今天和大家说说备受关注的巨无霸京沪高铁,可以说京沪高铁的三最:最大规模:募资306.75亿元最快过会:从2019年10月22日申报上市材料到2019年11月14日过会,京沪高铁仅用了23天,刷新了IPO发审纪录。最高市盈率:首次IPO募集总额306.75亿元,发行市盈率为23.39倍,突破了A股主板IPO市盈率23倍的"红线"。

    近日读完了京沪高铁的招股书,并且简单分析了一下盈利模式和估值,认为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公司。

    分析之后想到网上求证自己的观点,奈何现在关于京沪高铁的讨论还不多。

    近期分析文章,又对京沪高铁的盈利模式分析的比较概括,也没有人把京沪高铁和其他可比公司相对比。于是写了关于京沪高铁的几个专题讨论,并测算了估值。

    希望大家来拍拍砖,多提不同意见,从而将上市公司清晰的呈现在我们中小投资者面前。

    (1) 盈利模式:不同清算方式的营收、利润及其风险

    盈利模式主要两个:本线列车票款、跨线列车的线路使用费。在看下面讨论之前,请参阅这篇文章或招股书,了解两种业务的内容,这里不再赘述。

    开行一列列车,不论收的是票款还是使用费,都是占用同等的线路资源。

    而两种模式的差异只有一个:清算方式不同。

    也就是上市公司和铁路局之间,谁挣旅客票款,谁收取服务费用。本线列车是由上市公司收车票钱,然后付运营费用给铁路局;跨线列车是铁路局收车票钱、承担运营成本,然后付线路费用给京沪高铁。

    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来看费用的特征。

    从招股书分析,客座率与客票收入是正相关的,而客座率与服务费用的相关性是很弱的。

    他的道理在于,客票票价是以人公里为单位计算的,有人坐车才收的到钱。服务费的大头是按辆公里收取,不是按人公里收取。

    只要车开了,不管车上有没有乘客都要付费。也就是说,如果列车上座率很低,那么收取票款的一方会亏损,而对收取服务费的一方没有影响;列车满座,收取票款的一方会取得更多利润,而收取服务费的一方则不会多赚太多钱。

    目前两块业务的利润类似,我粗算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都在0.21元/人公里左右。这是因为本线列车和跨线列车的上座率比较均衡(均为80%左右)。

    但是,这里是一个风险点:同样都是占用线路资源,上市公司能否自主决定开哪种列车,选择对利润有利的清算模式?

    答案是不能,因为运行图是铁路总公司制定的,并且京沪高铁客观需要大量的跨线列车。

    两种模式目前利润类似,那么我们暂时假定,未来两种清算方式的每人公里利润也不会有太大区别。

    然而一旦京沪高铁客座率发生变化,或者清算价格变化,本线列车和跨线列车之间的利润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。这是京沪高铁经营的一个风险。

    进一步讨论:两种模式对利润率的影响很大,前者毛利30%,后者60%。在两种清算方式间切换,可以对财报中的营收、成本、利润率做很好的“伪装”,但是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净利润。原因还是我前面说的,两种清算方式每人公里的利润都差不多。

    今后清算定价会否改变?

    个人以为不会,因为参与铁路清算的有几百家公司,清算定价统一,很难专门为京沪高铁量身定制一个不利的清算定价。至于与铁路局协议定价部分的费用,招股书表明目前每年费用的增长在6.5%左右,小于营收的增长。未来应关注协议价格的增长速度。

    (2) 成长性分析:与日本对比——客运收入增长取决于国家GDP增速

    大家都把京沪高铁和大秦铁路对比,但这两家有不像的地方。对大秦铁路而言,运的是煤炭而非旅客,煤炭的需求波动要比旅客运输需求大得多。

    随着火力发电等煤炭用户的需求增速放缓,大秦铁路可能已经是一个低成长预期的企业。因此,按照大秦的市盈率给京沪高铁估值,是不恰当的。

    而京沪高铁的可比公司,个人认为不是大秦铁路,而是JR东海,也就是连接日本两大城市的东海道新干线的所有者。

    从新干线50多年来的增长来看,我们可以看到高铁公司的增长逻辑在于地区经济的发展,其中核心的指标是国家GDP增速。

    JR东海的主营业务是东海道新干线的高铁客运服务,一些其他的业务包括日本中部地区的普通铁路客运等。年营收1198亿人民币,归母净利润280亿人民币(按今日汇率)。

    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开通以来,在50年间同时经历了票价的上涨和乘车人数的增加。1965年时的客运周转量是106.5亿人公里,1990年是413亿人公里,2018年是562.8亿人公里。

    1965年的票价是5030日元,1990年是13900日元,2019年是19590日元(均为一等座)。泡沫前的25年,这条高铁乘客多了4倍,票价涨了2.5倍。

    如果我们简单的乘一下的话,1990年的新干线营收是1965年的10.76倍。可见泡沫前日本高速发展的25年,新干线营收的复合增长率是9.97%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增长不依赖追加投资,完完全全是既有资产的内生增长。

    而在日本泡沫破裂之后,新干线就经历了连续15年的零增长业绩,票价从1980到2009年都没有调整。2010年,经济回暖,新干线再次涨价,并且恢复了旅客周转量的增长。

    最近几年的旅客周转量增速在3%左右。对此,JR东海在报告中直接指明,中心城市间客运收入的增长,核心逻辑在于国家GDP的增长。

    下图来自JR东海的官方资料,显示了实际GDP增长与旅客周转量的关系,特别是近年来相关性尤为突出。

    相比于1970年代的日本,中国现在也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。现在京沪高铁公司10%以上的增速也能够与新干线早期的增速相互印证。我认为未来10-15年的时间里,京沪高铁的营收增速有希望维持当前的水平。

    (3) 成长的可行性:怎么实现量价双升?

    读者可能会问,日本的新干线能在开通25年里实现10倍的营收增长,凭什么就说京沪高铁同样能实现增长?答案是以下几个:票价增长、提速、车辆扩容、增加班次。

    第一个是提价,其他的是提量,所谓量价双升。

    上面的这张图显示了从新干线开业以来,东京-大阪的所要时间。最早是4小时,现在是2小时22分。1964年最高速度是210km/h,现在则提升到285km/h。

    京沪高铁开通以来同样经历了提速。随着复兴号的上线,部分车次运行时速从300km/h提高到350km/h,京沪之间的时间缩短了30分钟。那么今后会不会再次提速?

    从技术的角度是具备的,我们的线路是按照380km/h标准设计的,车辆也符合要求。

    只不过因为2011年开通前几天出现了列车事故,人为降速到300km/h。如果未来运能真的紧张,或者跟航空业的竞争加剧,完全可能再次提速。这一部分可能会提高20%左右的运能。

    车辆扩容这一点,以往京沪直达车是8节居多,后来全部增加到16节,又加到极限的17节。所有最好、载客量最大的动车组,都优先用于京沪高铁直达车。现在国内还在研制双层动车组,未来运量上有需求的话,最先使用的一定也是京沪高铁。这一部分可能会挖掘50-60%左右的运能。

    增加班次方面。新干线开业时每小时2班车,现在是12班左右。京沪高铁目前最繁忙的区段每天110对左右,其他的区段70-100对,最小间隔是5分钟且没有完全排满。运能还远远未达到当初设计的3分钟最小间隔。这一部分可能会提高50-70%的运能。

    票价上,宏观上我的观点是票价会涨,但是坐得起高铁的人越来越多。也就是说,票价的绝对金额会上升,但是票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应该是会下降的。从政策上来说,就要分析国家是否能允许高铁自主定价。我认为自主定价未来是一定会实现的:一方面是国家已经有了相应政策文件,另一方面航空业已经部分实现了市场调节价。一旦铁路价格放开,京沪高铁的票价可能会快速上涨,就像近年来北京-杭州等繁忙航线的运价一样。我们先保守地假定永续期的每人公里利润在0.25元,比现在略有上升。

    综合这些因素,只要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持续稳定,京沪高铁在永续期的运输能力可能是现在的2.7-3.2倍,对应大约2500亿人公里,单位周转量的利润是现在的1.2倍(偏保守)。那么问题来了,京沪线永续期的营收应该有多少?净利润有多少?我的计算是:净利润=旅客周转量*单位周转量毛利-折旧30亿-税,大概有四百多亿,永续期对应的年份是2045年。

    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法估值,永续期对应2045年,中间年份的增长用直线法估计。由于还贷后自由现金流高于利润(考虑折旧不是当期支出,每年少算30亿),故简化用净利润代替自由现金流。2020-2045年间产生的净利润折现值4100亿。2045年给予12倍的估值,大概市值在5000-6000亿左右,折现值2400亿。总计6500亿。和大家猜测的发行价2500亿相比低估了60%,是不是值得贪婪一下呢?(表格略去了中间年份)

    如果利润没有分走而是被上市公司留存(招股书计划每年留存50%),未来收购更多资产,或者使用现金开展其他资本运作,那么则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。这也就是大家最担心的部分。

    (4) 收购资产(一):收购带来什么好处?

    首先表明一个和招股书完全不同的观点。招股书认为京沪高铁与关联公司之间不存在同业竞争。而我认为:不同线路之间存在同业竞争,收购的资产部分解决了这些竞争。

    随着祖国高铁线网扩大,从一地到另一地之间可能会存在多种不同路线。例如:北京至福州,蚌埠南到上饶间可以经过合蚌-合福,也可经过宁杭-沪昆。前者是上市公司收购的资产,而后者是关联公司的资产。同样的例子还很多,从郑州到上海,可以选择郑阜-商合杭-合宁(约5对),徐兰-商合杭-合宁(约8对),徐兰-京沪(约20对),一共三条耗时类似的路线。最后一个是上市公司现有资产,前两个是收购后才合并报表的资产。要知道,跨线列车的核心盈利模式,就是列车通过产生的“线路、接触网使用费”。那么铁总究竟让谁来挣过路费?这就带来了同业竞争。

    收购安徽资产后,可以部分减少列车过轨不同线路带来的同业竞争问题。今后不管列车通行哪条线路,收益都属于或者部分属于上市公司。如果今后再收购区域内其他高铁线路,则可以进一步减少同业竞争的问题。市场上存在和上市公司潜在竞争,而又比较好的铁路资产还有:合宁公司、宁杭公司、京津城际、石济公司等。与这些公司的关联交易,都可以在财报中查到。未来如果进一步依靠京沪高铁创造的现金开展并购,则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,并创造更多的利润。

    至于大家担心的收购不良资产的问题。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:京沪高铁创造的现金会不断用于收购优质高铁资产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融资平台不倒,也能为未来铁总控股的其他公司上市带来信誉。支付的现金对价用来还贷,改善铁路局的资产负债表,解决亏损问题,实现铁路市场化运作。

    最后,什么样的高铁资产是好资产呢?个人以为,高铁的盈利就是要靠大城市的虹吸效应。连接京沪、广深的线路是最优资产,直接或间接前往京、沪、广、深的线路就是好资产,外围低成本线路就是一般的资产,如果既是高成本山区线路、又不连接中心城市就是亏损资产。

    (5) 收购资产(二):合福安徽公司值多少钱?

    招股书说,合福公司的业务均为“收取线路、接触网使用费”,不直接提供客运服务。既然是收过路费的公司,那么首先要数每天有多少车流量。现在的情况大约是:合蚌26对,合福21对,商合杭73对,郑阜24.5对。

    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后两条线路刚刚开通,利息和折旧在今年年底最后几天才开始费用化。所以你们在合福公司利润表上看到的所有数据,都只和前两条线路有关。利润表上大致为我们展现了当前的经营状况:合福、合蚌每年收费18亿、固定成本和电力成本11亿、折旧8亿、利息11亿。也就是说,前两条线路每年不算利息能盈亏平衡,但还完200多亿贷款的利息,会亏损12亿。由于没有披露现金流量表,我们暂猜测每年的净现金流在-4亿左右。然而如果能帮助其还清贷款,能实现盈亏平衡,净现金流会改善至每年+6亿左右(猜测2030年),再给予一点点票价增长,预计永续期2045年净现金流10亿。至于营收的增长,在前6年里没有看到列车数量的增长,个人保守预测以后也是没有营收增长的。原因在于这条线路不连接中心城市,在整个的高铁路网中属于联络线的性质。

    而商合杭和郑阜则不同,开通的第一天就有73对列车,现在京沪线不繁忙的区段也就是80-90对左右。可见商合杭的盈利能力是和现有的合福公司截然不同的。而南段合肥-杭州开通后,料想会为更多务工者提供进沪、进杭的新选择,并承接繁忙线路的更多运能。2023年还会开通北京-商丘、合肥-南昌-深圳,会进一步增加本线的列车数。所以商合杭高铁未来的盈利能力是很好的,认为永续期应该每年利润40亿。假设还完贷款,则自由现金流在50亿左右。在永续期,很可能是一个马力弱于京沪高铁的印钞机,不过至少是印钞机对吧?但是预计商合杭2023年前的利润表会比较难看,因为建成初期的财务费用最高,营收又最低。这就好像京沪高铁的前几年,利润表上也一样是巨亏,但是用于还贷的现金流是有的。5年后债务水平下降,很有希望看到整个合福公司的利润表改善。

    分析后进行估值:保守估计合福、合蚌业务2045年永续期无利润无亏损,净现金约10亿。商合杭假设2023年开始创造现金,2045年永续期利润40亿,净现金50亿。累计的自由现金折现是370亿。两部分无长期债务。按照“重置成本减负债”与市盈率12倍孰高估计永续价值,1200亿,折现525亿。合计的价值是896亿,65%股权对应582亿。收购对价是500亿,不贵也不便宜。不过考虑到利润的估算非常保守,如果乐观估计,数字就大不一样了。总的来说收购有一定的价值。

    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    网站首页-股票知识--股票公式-散户炒股-问答百科--缠中说禅-概念股

   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

    Copyright @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版权所有 XMl地图
    Baidu
    map